改革管理创新案例 | 完善“吹哨报到”机制 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
日期: 2025-05-26
来源:章丘机构编制微信公众号
完善“吹哨报到”机制 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
吴剑
案例1:在修水县义宁镇洋洲社区良塘汽车城经营汽车销售的朱淑荣,经常会在晚上进行卸车作业,最近店门口的路灯突然不亮了,给她晚上卸车造成了不便,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洋洲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了情况。第二天晚上,她出差运货回来,发现路灯是亮着的,这让她的心里感觉到了温暖。原来,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她反映的问题后,及时把路灯维修的清单反馈到义宁镇,确认路灯管理权属后,义宁镇第一时间向修水县城市管理局“吹哨”,修水县城市管理局接到“哨音”后,迅速响应,组织施工人员对故障路灯进行抢修,当天路灯就恢复了正常照明。案例2:修水县某小区业主在装修时私自占用公共空间,对房屋进行改建扩建,影响房屋安全,小区业主朱晓华多次打电话向县城管局、县住建局等部门反映,部门每次都是相互推脱,他不得已向宁州镇反映,宁州镇根据“吹哨报到”工作清单向有关部门发起吹哨,县住建局、县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协调联动,该问题得到快速妥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力量不足、群众诉求越来越多、信访问题越来越突出、横向协作越来越难等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痛点,很多社会治理问题最早发现在社区村组,但大多数问题乡镇又解决不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思考,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琐事,机构编制部门怎么能有所作为呢?2022年10月,适逢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政务服务办五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提供了具体指南,修水县委编办联合县委组织部和县委政法委探索建立了“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建引领强统筹、协同联动共发力、服务力量齐下沉、群众诉求皆响应”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修水县委编办联合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落地见效六条工作举措,通过制定“清单+指引+考核”的运行机制,构建起精准“吹哨”、高效“报到”、应哨结果和双向评价反馈的工作闭环路径,有序推动基层治理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一)制定“四张清单”,以规范提升质效。建立“责任清单”工作机制。由县委编办牵头,编制《修水县乡镇“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同时结合《修水县本级部门行政权力清单》《修水县公共服务清单》等文件,明确35个职能部门41项职责范围,其中“服务哨”15项、“调解哨”11项、“执法哨”15项具体事项,形成“一哨一清单”事项清单;由乡镇、社区开展问题摸排进行上报,形成问题清单,必要时提请召开县级会议进行统筹推进;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平安建设和党的建设成效考核内容,形成任务清单;对不及时应哨办理的事项,县创建办、县重大项目联合督查办介入,督查相关单位办理,形成督查清单。通过“四张清单”压实责任,提高各级各单位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二)强化“四个坚持”,让哨声传递民声。一是坚持权责统一。明确吹哨“两吹两不吹”原则,即:超出乡镇权限、派驻机构也不能解决的,可以“吹哨”;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可以“吹哨”。乡镇权限内可以自行解决的,不应“吹哨”;协调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可以解决的,不应“吹哨”。这与党中央统一部署,全省上下正全面推进的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有关“基本履职事项清单理清乡镇首要任务和核心职能”“配合履职事项清单、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科学合理划分县乡职责权限”“切实为基层减负,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等要求契合。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了“服务哨、调解哨、执法哨”三大哨音,即:基础生活服务、助老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民生领域的“服务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缠访闹访等涉及矛盾纠纷、信访事项的“调解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治安安全等涉及执法部门管理权限的“执法哨”。三是坚持重心下沉。推动管理下移、服务下移、资源下移,合力解决基层执法力量不足、服务力量不够、专业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确保横向“吹哨”能动、纵向“吹哨”能来,“哨”能吹响、“吹哨”管用。四是坚持限时办结。要求“服务哨”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应哨”办理;“调解哨”原则上在7个工作日内“应哨”调解;“执法哨”由执法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应哨”办理,原则上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三)运行“四员模式”,用机制强化责任。乡镇、社区是“吹哨员”,对巡查走访中收集且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各类诉求和问题性质类别向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吹哨”。县乡两级综治平台是“调度员”,当接到“吹哨员”上报的事件后,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审核分办、督促接办,交给各相关部门处置,每月及时分析“哨情”,每季度调度“吹哨”报到落实情况。事项处置部门、包联网格单位是“报到员”,将平台分流交办的各类事件及时处理解决后,第一时间向“吹哨”主体反馈结果。“吹哨”乡镇和“应哨”部门都是“裁判员”,健全“吹哨报到”双向效能评价机制,明确“应哨”部门对乡镇吹哨数量、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吹哨”乡镇对应哨部门响应效率、办件数量、服务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评分。(一)明晰职责是加强基层治理的基本前提。在推进基层治理实际工作中,由于责大权小、权责不清等因素,面对各类问题基层往往有心无力。修水县委编办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分析研判,明确35个职能部门41项职责范围,形成第一批“吹哨报到”事项清单。对权责交叉的复杂问题,调度涉事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协商。比如,“执法哨”中对涉及联合执法进小区有关责任进行明确,压实了物业和社区的责任,强化了部门联动处置机制,对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在处置违法建设和违规装修行为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分工进行了明确。(二)重心下沉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吹哨报到”工作重点在于重心下沉,从体制机制着手解决执法力量下沉问题,形成更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修水县根据实际深入研究“吹哨报到”运行机制,推动管理下移、服务下移、资源下移,进一步加大执法力量下沉基层的力度,加强对乡镇综合执法队及执法人员的业务指导,合力解决基层执法力量不足、服务力量不够、专业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三)多方联动是加强基层治理的关键举措。着眼打造各部门、各行业、各组织共同参与的“大治理”格局,探索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对需多部门协作配合的事项,由乡镇牵头,采取搭建网格“党建直通车”“板凳会”“有事先商量”等议事平台,以及职能部门“轮流坐庄”分类解决问题机制共同予以解决。(四)监督问效是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基层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和县纪委监委、群众监督作用。修水县通过健全“吹哨报到”双向效能评价机制,明确“哨声”是“求助”而非“投诉”,打消了职能部门“应哨”顾虑。同时增加群众的考评权重,保障群众对“吹哨报到”工作的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以群众满意度为标杆,确保工作围绕群众来抓、事事围绕群众来做。